24小时客服服务电话

0551-63526286

中国电力圆桌近30名专家探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发布时间:2021-08-12 16:08      点击次数:

来源:电力新闻网

如何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破解能源矛盾三角

“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路径

  “新能源资源的不确定性、设备低抗扰弱支撑性导致安全问题突出。在一段时间内,为解决安全问题需加大投资、增加运行成本,使得经济问题突出。为破解环境、安全、经济矛盾三角,需要在政策法规机制、电价市场机制、运行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在7月16日举办的“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上表示。

  “中国电力圆桌”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是中国电力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端对话机制和沟通平台。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主持。此次会议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来自能源电力、经济等领域的近30名专家就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和挑战、推进双碳进程的关键突破口和可行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破解能源矛盾三角,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创新。

  能源的安全、经济、环境矛盾短期内将加剧

  按照多方预测,206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6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80%以上,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79%~92%。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15万亿千瓦时,电源总装机将达到80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50亿千瓦,占比超过60%,电量占比超过55%。新能源逐渐成为电能供应主体。

  “新能源长时间高出力将给系统安全带来挑战,长时间低出力将给供电保障和储能技术带来挑战。系统稳定特性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安控策略配置困难,失配风险增大。”郭剑波表示。

  他还认为,由于目前新能源的保证出力仅为5~10%,近两年常规电源装机仍需保持适当的新增速度,而在利用小时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回收困难。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对系统灵活性需求高,电力行业减碳任务重,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需求规模大。而新型储能、碳捕集等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综合上述原因,系统经济性在短期内会下降。据国网能源院预测,在2045年前,电力系统的社会总成本呈上升趋势。

  国家电网一级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认为,高比例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带来的发用电一体的特性,特高压交直流混联与有源配网、微电网运行的复杂性,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应对措施。让电源、电网、用户、储能高效科学的协调互动,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和用户可靠用电,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大云物移智链,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的作用。

  破解矛盾三角首在政策机制创新

  双碳目标的具体内涵和指标是什么?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源类型、电网、负荷如何定位?成为主体电源的新能源是否应该承担主体责任?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实施路径都亟待研究明确,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

  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韩水提出“双创新一参与一保障”。“双创新”首先是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基础,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其次是技术创新,包括储能、新能源发电、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参与”即全社会参与。3060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持续转变,降低能耗强度。“一保障”即政策保障,首要是价格机制的保障,如电气化、新能源消纳、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发展、微电网建设都要靠合理的价格机制来推进——包括实施容量电价、辅助服务电价等。

  郭剑波也表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系统性创新中,政策法规机制创新应被摆在首位。他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研究新能源组网的条件和方法。逐步成为主体能源的新能源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实现从“并网”到“组网”的角色转变。新能源发电机组要实现频率、电压、惯量等主动支撑,还要加快形成新能源设备、运行、控制的标准体系和技术条件。他特别强调要建立成本传导机制,在规划阶段即加入市场规则,让辅助服务能力提供者和生产电量者都获利。

  关于成本传导机制的建议也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的认同。“电力要回归商品属性和安全属性,利用价格反映并调节商品的供需情况。未来,用户用电是定制化的,要加快研究不同用户、不同能源使用方式的定价原理。”

  “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不断适应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系统。”史玉波表示,新系统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长远眼光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谋划。

  注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

  在能源矛盾三角中,能源安全保供是首要任务,这是与会专家乃至全行业的共识。专家们还集中表示,在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要经济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双碳进程。

  韩水表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不能简单为了达到目标而偏废了整个社会成本的承受能力,要保证经济性,进行经济性的比较和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利用建筑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空间巨大,经济性突出。他介绍了关于分布式光伏建设的建筑可利用资源的最新调研成果:我国城镇建筑可利用资源达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万亿度。农村建筑可利用资源达2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万亿度。这将占到预期的2060年新能源发电量的一半。这部分新能源电力应实现就地消纳。其中城镇建筑光伏发电量只能满足建筑本身20%~30%的需求,可就地消纳。农村地区在实现全面电气化后,每年还将剩余1万亿度的电量,这部分电量将上网消纳。

  他进一步建议通过电动汽车发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到205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3亿辆,按照目前的电池配置,每辆车至少有50千瓦时的蓄电池,电动汽车具备总计150亿千瓦时的日储电能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提出以局部安全保障系统整体安全的方式,以化解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他认为,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挑战巨大,常规机组旋转备用容量需求大,经济性还难以计算。在未来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等深度发展的电力系统中,应跳出大电网安全的思维方式,以局部安全保障整体安全。

  多位专家还表示,要注意在减碳的同时降低能耗。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各地区各行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降低能源强度。电力行业在全社会碳减排中的角色也带来电力行业碳达峰的时间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电力系统将支撑全社会碳达峰,最终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中国石化首座风能光伏发电智能加油站建成
下一条:中能观察丨下半年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速将明显放缓

返回列表